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5期目录和摘要


点击文章标题可下载全文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死亡水平估计


李婷  郑叶昕  闫誉腾
【摘  要】 评估普查死亡数据质量是推断死亡水平的前提和基础。为避免单一估计方法因违背其特定假设而产生偏误,文章综合使用多种模型生命表与国际比较法,系统估计了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各年龄段的死亡漏报,并修正了相应的死亡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七普各年龄段仍然存在显著的死亡漏报现象。就各类评估方法的中位数而言,中国婴儿死亡率男性为6.72‰、女性为5.90‰,漏报率分别为75.30%、76.61%;成年(15~59岁)死亡概率男性为11.24%、女性为6.54%,漏报率分别为23.21%、41.75%;中低龄(60~79岁)老年死亡概率男性为51.93%、女性为34.63%,漏报率分别为26.79%、29.27%;高龄(80~99岁)老年死亡概率男性为99.10%、女性为98.03%,漏报率分别为4.16%、5.13%。由此看出,通过普查获得准确的死亡信息仍面临不少挑战,应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死亡登记制度

    【关键词】 人口普查 数据质量评估 死亡水平估计

    【作  者】 李 婷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家庭与性别研究中心,教授;郑叶昕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闫誉腾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0~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基于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张文娟  付敏
【摘  要】 康状态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也是老龄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但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变化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文章基于2010年以来的全国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老年人口的自评健康状况和失能水平及其变动情况,探讨老年人口的自评健康预期寿命、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预期寿命拓展过程中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以来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持续改善,生活自理能力稳步提升,乡村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明显改善;预期寿命、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均呈增长趋势,不健康或不自理的存活时间缩短,在预期寿命中的占比下降,符合疾病或残障绝对压缩模式,这意味着中国开始步入健康转变的第四阶段。为此,学界应重新审视当前对老年人口健康发展态势的基本判断,调整对未来老年人口照料负担快速增长的悲观预期。

  【关键词】 老年健康 健康预期寿命 疾病或残障压缩 健康转变

【作  者】 张文娟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付 敏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

新中国人口健康转变:卫生治理与健康策略协同演进的成就


张震
【摘  要】 新中国70余年见证了一个长期积贫积弱的人口大国健康状况迅速改善、预期寿命持续增长的卓越历程。大量文献从多学科角度对中国人口健康改善历程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揭示了医学、收入、营养、教育等健康策略的积极作用。文章在对中国健康转变的历史纵向和国际横向比较后发现,这些健康策略不能完全解释中国预期寿命和寿命均等化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超前发展,以及与国际趋势相反的区域健康趋同和城乡健康差距缩小等健康成就。据此,文章在传统的健康策略框架基础上,提出卫生治理与健康策略协同演进的分析框架,从这个框架可以看出,面对不断变化的健康策略因素,中国均在卫生治理领域进行积极的适应性应对,多元化的参与者在政府引导下进行的多样性创新遵循着公共健康集体行动的内在逻辑,从而能以有限的资源实现全民健康的显著改善。

【关键词】 健康转变 死亡率转变 预期寿命 健康策略 卫生治理

【作  者】 张 震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


生育意愿的代际传递:父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卿石松
【摘  要】 代际生育传递深刻影响人口动态,文章利用家庭层面的调查数据,从观念和行为两个维度探究父母对青年子女(14~35岁)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在塑造子女生育意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代际影响主要源于态度和价值观的传递,因为父母的生育意愿正向影响子女的生育意愿,而父母的生育行为(子代的兄弟姐妹数)对后代的生育意愿没有独立作用。年轻子女经历生育事件之后,尽管母亲的影响不再显著,但父亲依然持续影响成年儿子的生育意愿。这些结论契合中国的家庭、代际和性别关系特征,且得到泊松回归、有序logit和多项logit模型回归结果的印证。与以往仅关注母—女代际传递,或只考察观念和行为中单项社会化机制的研究不同,文章从更全面的视角为生育意愿的代际传递路径和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对育龄青年生育观念的再转变和生育意愿的提升具有政策启示意义。

【关键词】生育意愿 理想子女数 代际传递 社会化

【作  者】 卿石松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研究员。


子女婚育年龄推迟对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周兴  刘鑫
【摘  要】 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子女婚育被很多父母视为自身的重要责任。在晚婚晚育现象愈加普遍的现状下,子女的婚育年龄推迟也对父母的生活满意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8年的数据,基于IV-O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子女晚婚晚育对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发现子女晚婚晚育对父母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父母生活满意度受儿子晚育的影响更为显著;同时,子女晚婚晚育对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存在城乡异质性,对农村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关键词】晚婚晚育 生活满意度 老年人健康 人口老龄化

【作  者】 周 兴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副教授;刘 鑫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劳动力流动的“半透膜”——城市户籍门槛对流动人口工资溢价的影响


屈小博  胡植尧【摘  要】 “人才偏好”的户籍门槛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形成了一张“半透膜”,即高技能劳动力可以在城市间相对自由流动,但低技能劳动力流动受阻,劳动力市场效率受户籍门槛抑制。文章将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与城市户籍门槛指标匹配,发现城市户籍门槛越高,当地流动人口平均工资越高。使用1984年降水量作为户籍门槛的工具变量,在消除内生性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户籍门槛对流动人口工资的影响仅在低人力资本群体中显著。机制分析发现,高户籍门槛增强了低人力资本流动人口离开的意愿,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产生工资溢价。户籍门槛通过影响劳动力流动将工资溢价保留在城市内部,一方面降低了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不利于共享发展成果和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户籍门槛 工资溢价 流动人口 劳动力流动 共同富裕

【作  者】 屈小博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胡植尧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收入极化趋势及其分解研究


田柳  周云波  沈扬扬
【摘  要】在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和技术进步不断冲击的背景下,准确测度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收入极化变得愈发重要。文章借助相对分布方法,主要基于1988~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城镇数据,分析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收入分布的变化特征,重点研究中等收入劳动力的相对状况。通过将收入分布变化分解为“经济增长效应”与“收入分布形状效应”,文章发现在多数时期内增长效应影响巨大,足以掩盖形状效应。城镇劳动力群体内部的收入极化持续累积,但收入极化的模式在2002年前后发生重要转变,只有1995和2002年可以观察到典型的收入“双极化”模式,而在2013和2018年,部分中等收入劳动力的份额也在增加。分组样本的结果显示,城镇劳动力市场收入双极化模式得到遏制,可能与东部地区的收入极化趋于减弱有关。文章建议继续强化劳动力市场的保护制度,着力提高就业者的就业质量,积极应对城镇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极化的风险。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 收入极化 相对分布方法 中等收入劳动力

【作  者】 田 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国际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周云波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沈扬扬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讲师。




农村低保对贫困家庭消费的影响


陈典   郑晓冬  方向明
【摘   要】 后脱贫时代,防止返贫、减少结构性贫困是长期减贫政策的重点。农村低保作为兜底保障措施,能否有效改善贫困家庭经济福利至关重要。文章构建了一个多维贫困分析框架识别农村贫困人口,基于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系统考察了农村低保对贫困家庭不同类型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低保显著提升了贫困家庭的家庭设备服务、教育文娱和医疗保健支出,且对多维贫困家庭的正向影响更大。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低保对老年家庭和疾病家庭医疗保健支出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对未成年子女家庭和低受教育水平家庭的教育文娱支出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未来政策优化中,需要强化农村低保和医保的有效衔接,并考虑探索农村低保与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的结合。

【关键词】农村低保 消费 易返贫致贫户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

【作  者】 陈 典 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郑晓冬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方向明(通讯作者) 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教授。


END



往期回顾
#

《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4期目录和摘要

#

《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3期目录和摘要

#《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2期目录和摘要#

《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

《中国人口科学》2021年总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